所谓飞砂料是回转窑烧成带产生大量细粒并飞扬的熟料。这种飞砂料的大小一般在1mm以下,在窑内到处飞扬。飞砂料的出现,既影响熟料质量,又影响窑的操作。飞砂产生与否主要取决于熟料液相量和液相性质(主要是表面张力)。飞砂有两类:一类是熟料液相量太少而产生;另一类是粘散料,由于液相表面张力太小所致。
本篇,泰达详解一下飞砂料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的相关因素又在什么方面
回转窑系统液相量不足:产生飞砂主要是液相量太少的缘故。物料在烧成带停留的时间很短,预分解窑约10~15min,湿法窑最长也不过25~30min。若没有液相,C2S和CaO粒子通过固相反应长大至1mm以上是十分困难的。其结果是,这些细粒子随窑内气体悬浮并被气体带走,即所谓飞砂。液相量太大,熟料易结大块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。反过来说,液相量少则熟料结粒小,液相量太少则熟料结粒太小,则产生飞砂。铝率太高,液相量随温度提高而增加的速度太慢,也易产生飞砂。还原气氛使Fe2O3变成FeO,也使液相量减少,从而产生飞砂。图1为Fe2O3还原成FeO对液相量的影响。从图1可见,在还原气氛下,液相量减少。
回转窑过渡带过长造成飞砂料:带预热器的回转窑长径比在16/1~14/l之间,入窑生料的碳酸盐分解率约30%~40%,回转窑内有一半长是碳酸盐分解带,过渡带不长,物料由900℃升至1250℃的时间约5~6min,所生成的中间相贝利特和游离石灰还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再结晶,由于碳酸盐分解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和晶格缺陷也得以保存,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均匀的结粒和加速阿利特的形成。若生料入窑分解率提得过高,与窑的长径比不适应,回转窑内的碳酸盐分解带缩短了,而烧成带受火焰形状限制不可能随意拉长,结果是扩大了过渡带,物料在900~1250℃的温度段内停留时间过长,在这个温度下物料的扩散速度很快,又不可能形成阿利特相,势必造成贝利特和游离石灰的再结晶,形成粗大的结构,降低了表面活性和晶格缺陷活性。当物料到达烧成带时,再结晶的贝利特和游离石灰溶解速度变慢,使得液相量减少,难以将物料粘结成大颗粒,从而产生大量的粉料,即飞砂料。
回转窑系统配料不当,硅酸率过高:硅酸率过高也是产生飞砂料的根源,硅酸率表示了在低烧过程中或在煅烧带内固相与液相的比例。1400℃以上时融熔物料中的固相为C3S和C2S,SiO2基本上存在于固相中,液相则包括了全部Al2O3和Fe2O3。如硅酸率过高,液相量偏少,不足以将物料结成大的颗粒,容易产生飞砂料。
回转窑系统硫酸盐饱和度过高降低了液相粘度和液相表面张力:熟料中硫和碱含量应有一定的比例,通常称为硫碱比或硫酸盐饱和度。若原料和燃料带入的硫量较高,原料中的碱含量又偏低,窑系统内SO2循环也比较高,就会造成熟料中硫酸盐饱和度过高,SO3相对过剩易产生大量飞砂料。国外文献曾介绍过,同样化学成分和碱含量的熟料,当硫酸盐饱和度由67%提高到140%时,0~lmm的熟料颗粒含量由约10%上升到超过40%,熟料中硫酸钾(K2SO4)含量由1.4%上升到2.3%,还有约0.4%的过剩SO3,如图2所示。若碱以氧化物形态存在会进入熟料矿物晶格内,并能提高液相粘度,降低液相中离子的活动能力,增大阿利特的形成难度。若碱以硫酸碱的形态存在,液相中再有MgO,则液相粘度会随硫酸碱增加成比例下降。
天博官方入口(中国)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大中型小型回转窑设备:水泥回转窑,氧化钙回转窑,石灰回转窑,陶粒砂回转窑,金属镁回转窑等系列回转窑设备的研发和生产。
天博官方入口(中国)有限公司,满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源泉。
郑州泰达集团公司几十年如一的专注于技术的改进和革新,是河南地区生产能力最强,技术实力著名回转窑设备生产制造厂家。欢迎莅临考察合作!服务热线:0371-65667723
声明,本文章出自:(//talismanpublishers.com/20120831.html)
,转载请注明出处